老王教案设计思路(正使文字淡如水,不妨情怀悄意生)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26 09:17:08    


【教学目标】

1. 俯视知不幸,扣词品析,换词比较,从文本细节中读出老王的“不幸”,从平淡简洁的语言中读出作者的怜悯。

2. 平视起敬意,结合时代背景,感受平凡的老王身上最大的“善良”。

3. 仰视道愧怍,前后勾连,深入理解作者对老王心怀“愧怍”的原因及其自身难能可贵的觉知。

【教学重点】

1. 解读老王的“不幸”与“善良”。

【教学难点】

1. 体味杨绛的“愧怍”与作为知识分子的觉知。

【教学方法】

1. 扣词品析,细读文本。

2. 熟读精思,深读文本。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一首杨绛介绍小诗导入

1. 师生齐读小诗,了解杨绛。

教师导入:有这样的一个女子——


(生齐答)她就是——杨绛

教师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当文革结束多年以后,杨绛再回忆起那段苦难岁月之中给她温暖、施她善良、引她愧怍的那个人的故事——《老王》。

2. 学生齐读文末重点段落,感知杨绛写作情绪。


明确:

我们从中可以读出来,当杨绛一再追忆起老王时,她感受到的是怎样的情绪?——不安和愧怍。(解释“愧怍”有惭愧之意)

请一生带着这些情绪,展示朗读;另一生对其朗读进行评价;教师进行从重音、停顿、语气和语调等方面进行补充点评并明确朗读这一段文字时应放慢朗读的语速,加点抑扬的语调,带上不安和愧怍的情绪,并请全体学生再次朗读。

3. 展示学生预习提问,明确本节课学习探究的核心问题。


教师导语:

之前老师在平板上给大家布置了一个预习作业。请同学认真地预习《老王》,并向老师提出一个最想在课堂上得到解决的问题。老师把同学们的问题都仔细看了一遍,梳理整合了一下,发现大部分同学在读完后都很困惑,老王到底做了什么,使得作者杨绛在每次回想起他时总觉得心上不安,甚至多年后依然愧怍呢?

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中要重点探究的一个核心问题。

散文,就是看别人,见自我。

接下来就让我们跟着作者的视角来看一看老王,品一品语言,读一读杨绛。

【设计说明】本环节将杨绛的生平经历、代表作品和人生态度以诗句概括的形式导入,直切主题。其次,通过文中重点段的朗读教学和核心问题的明确唤醒学生的阅读经验,请君入瓮,引领学生走进《老王》的学习情境。

二、俯视知不幸


1. 仔细阅读课文第1-4段,咬文嚼字,圈点批注:你从哪些细节读出了老王的“不幸”?

明确:

被社会抛弃——进不了蹬三轮的组织中,一个人单干。

身世孤苦——没有可以倚靠的亲人。(调换语序)

生计艰难——蹬三轮是老王唯一的经济收入来源。(换词比较、关注“小”词)

眼生恶疾——一只眼得了夜盲症,一只眼是“田螺眼”,瞎的。

被恶意中伤——“这老光棍”“年轻”“不老实”这些词语的使用很难不引起听者的联想,老王的瞎眼病非但没有得到周围人的同情,反而成了他们茶余饭后妄加揣测、恶意中伤的谈资,被他们所排挤。(前后勾连)

住所寒酸——“荒僻”“破破落落”“塌败”,强烈地突出了老王居住条件之简陋。

无“家”可归——当杨绛问起那里是不是老王的家时,老王却答非所问,一个“住”字,何处是他家园啊?一个很突兀的词写尽了老王的孤独凄凉。(发现疑点)

2. 在杨绛的苦心经营的语言中,更深地理解老王的不幸。

教师导语:

老王是很不幸的,而杨绛在写作老王时也有意无意通过语言的处理来加深了老王的不幸,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学生分组朗读原句“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和改句“有个死了的哥哥,有两个‘没出息’的侄儿,此外就没什么亲人。”思考能不能调换原文的语序。明确作者如此的处理能带来语调上的起伏,加大了情感上的落差,更突显了老王的无依无靠。


(2)学生辨析“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和“他靠着生活的是一辆破旧得到三轮车”,感受老王在生存底线苦苦挣扎的生命状态。


教师补充:在现代汉语中,最走投无路,最孤苦伶仃,最无奈最心酸的一个汉字就是这个“只”了。上天无门,入地无路,这就是——“活命”。

(3)学生寻找文中所有的“只”字,并在朗读“只”字所在语句时对其重读。

教师导语:老王没有温暖的家庭,没有能够倚靠的亲人,没有健康的身体,这已是大不幸了。可是悲惨的命运仍然不肯罢休,又将他逼入绝处。“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车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这一次,命运又向他下了什么重手呢?——使得原本就很微薄的经济收入变得更是寥寥无几。这个句子中哪一个词语最绝望呢?文中还有太多的“只”了,我们都把它找出来,读一读,要注意每一个“只”都要重读。


3. 教师总结: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在《老王》这篇文章中,语言平白如话,几乎没什么难

以解释的字词,也几乎没有读不通的地方。但大俗即大雅,越是这般不加浮饰的,往往越是刻画到极致。越是这样朴实直白的文字底下,越是隐藏着深深的意蕴,所以越是经典。读她的文字,我们只有沉入到字词里,你才能感受到平淡简洁的文字底下深深隐藏着的东西。

那么,这样的文章怎么去读呢?我们刚刚在读老王的“不幸”时其实都实践过了,这里老师再把它们总结一下,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记在脑海里。


【设计说明】本环节先读老王的“不幸”,后读杨绛苦心经营的语言,训练学生的信息梳理、整合和分析能力,学习文本细读的方法,为下游环节奠定学习基础。

三、平视起敬意

1. 继续阅读课文第5-16段,灵活运用“换词比较、关注‘小’词、前后勾连、调换语序、发现疑点”等文本细读的方法,圈点批注:在老王和作者一家的交往之中,你读到了平凡的老王身上哪些熠熠闪光的地方?


明确:

送冰——车费减半,送的冰比前任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老实质朴,不占便宜。

送默存——坚决不肯拿钱,拿了钱也不大放心,心地善良,重情重义,体恤他人。

送鸡蛋和香油——临终前来送鸡蛋和香油,知恩图报。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连普通人家买大鸡蛋和好香油都有些拮据,更何况老王这样收入微薄的三轮车夫呢?老王送出来的是他最弥足珍贵的东西啊。

2. 教师总结:老王在肉体上、经济上和心灵上都遭受了不公命运的重击,已经是绝望到骨子里了。但是他却拿出最大的善意来拥抱这个世界,这就是他平凡的身上最熠熠闪光的地方,这就是小人物之“大”。

【设计说明】本环节读老王的“善良”,发掘平凡的老王身上最伟大的闪光点。同时,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先教读,在“俯视知不幸”环节师生共读,并学习文本细读的方法;后自读,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独立批注阅读。

四、仰视道愧怍

1. 展示学生预习问题:老王为什么对我们那么好,甚至于临死前都要来送鸡蛋和香油?


明确:

勾连前面老王被社会抛弃,被旁人排挤的细节,和杨绛一家常坐老王三轮、送鱼肝油和送钱的照顾,可知杨绛就如一缕阳光照进了老王灰暗的生活之中,温暖了老王,而且这束光是唯一的一束光。也正因此,所以老王才会在病入膏肓,临终之际直着身子前来送大鸡蛋和好香油,老王显然已经把我们当亲人了。

2. 展示学生预习问题:在和老王的交往中,明明作者一家也救济了老王许多,为什么杨绛还会感到愧怍呢?


(1)教师介入背景资料,简单介绍文化大革命中被打为反动派的知识分子的屈辱遭遇。


明确:

为什么堂堂学者竟然不敢坐三轮车呢?为什么老王要哑着嗓子悄悄问呢?那个时候像钱锺书、杨绛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是要被打倒的,戴高帽、挂木板、挨批斗、剃阴阳头,被驱逐到大街上游行,扫厕所,就连杨绛他们自己的女儿想要回家看望爸爸妈妈都得先贴大字报,表明和父母在思想上彻底地划清界限,才能够回去。周围人对杨绛他们简直就像对待病毒一样,避之唯恐不及。然而,老王却在杨绛一家落难之际选择亲近,释放善意,施以援手,体恤着他们作为知识分子的尊严。

(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第一段中的“他蹬,我坐”是否多余和第8段中的“可笑”一词是否奇怪。



明确:

一句看似多余的“他蹬,我坐”,刻意地划清自己作为知识分子和底层劳动人民的界线,拉远了自己和老王的距离。而带着一丝调侃和贬低意味的“可笑”一词更是暴露了自己本质上对老王的冷漠。老王把杨绛当亲人,对与杨绛是心的付出。可是杨绛却只是把老王当熟人,杨绛以为老王最需要的钱,所以经常对他施舍钱的救济,但是老王呢?其实最需要的是用心的温暖和关怀。这就是令杨绛多年后仍然愧疚的原因。

3. 提问:杨绛写了老王,同时也坦诚了自己。同学们,读完《老王》后,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杨绛呢?


教师总结:

杨绛曾经在《走在人生边上》这一本人生自答书中,写道:“人生的价值在于修炼灵魂,在于完善自我。”杨绛难得可贵的地方就在于她有着一种敏锐的觉知力,她能直面自己,她能剖析自己。希望这节课,也能成为同学们的人生视野的起点,清晰地看世界,深刻地看自己。

【设计说明】本环节直接以学生在预习中所提出的两个问题,串起对老王和杨绛之间不对等的人际关系的探究,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进入更高层次的解读。

【作业布置】

课后整理笔记,并完成相应的平板云作业。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