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首仅凭半句封神的经典古诗词,每一首都值得反复诵读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20 08:01:34    

金铜仙人辞汉歌

李贺 〔唐代〕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天若有情天亦老”,背后其实有一个跨越几百年的宫廷故事,这里我想略说一说。

首先是汉代,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晚年沉迷于求仙的游戏,在自己的宫里建造了一座“神明台”,台上有“铜仙人舒掌捧铜盘玉杯以承云表之露”,接到铜盘里的露水,要和着玉石的碎屑喝下去,以此求仙道。

后来,汉祚衰微,三国纷争,魏明帝,也就是曹操的孙子突发奇想,要把这汉朝宫廷里的铜仁搬个家。《三国志》里记载:“帝徙盘,盘拆,声闻数十里,金狄(铜人)或泣,因留于霸城。”拆铜盘的时候发出了巨大的声响,如同台上仙人在哭泣。

所谓“哭声”,当然做不得真,但从汉至魏,铜人经历了汉代从鼎盛到渐渐没落的一路颠沛流离。最后以一声怒吼,几滴泪水来结束这一段天与地的缘分,到也算还了汉武帝的一桩心愿罢。

李贺所歌咏的,便是这一件事。深秋,深到连开放在秋天的兰花也已经老去。铜人离开长安,一路上满是暮色,既是天地之暮,又是朝代之暮。

若是上苍有情,恐怕也会为这世界上兴亡盛衰的变化引动心绪起伏,加剧自己的衰老。

这一句后来被领袖引用,化为“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又是另外一种境界,堂堂正正,浩然无匹。

断句

苏麟 〔宋代〕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这断句,大抵是一首诗的前两句。虽然后面的内容没有流传,但所幸断句已然足够让我们明白作者想要传达的东西。

得月与为春是两个比喻,象征着人生中的向上与成功。如何做到这一步呢?

近水的楼台,总是能先看到月亮。向阳的花木,总是能先长成春天的模样。

对于一件事物或者一种趋势,越早接触到、越早了解并采取行动,成功的几率也就越大。

也可以用现代的一个词来总结,“信息差”。接触越早,你得到的信息差优势也就越多。如最近大火的CHATGPT,每天都在被开发出新功能,迭代非常迅速。抓住趋势,也就抓住了时代的红利。一代房地产、二代互联网,都是如此。

白鹿洞二首·其一

王贞白 〔唐代〕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一寸光阴,便是一寸黄金。

可黄金毕竟还能失而复得,那些在懵懵懂懂中流逝地、金子般的年华,却只能留在我们的回忆当中了。

千金散尽还复来,时光又如何复得来?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唐代〕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听到自己的至交好友白居易被贬谪成了江州司马,这时已经病重的元稹还是感到了一阵阵的寒冷。从诗的起笔与结句,能看到诗歌整体基调之阴暗。

夜幕降临,残灯奄奄一息,照得屋内乱影幢幢。风是暗风,雨是冷雨,窗是寒窗。

白居易与元稹之友情,是很值得说一说的,可惜元稹短命,没能陪白居易走完“余生”,让后来的刘禹锡钻了空子。

他不知道,白居易在江州安然甚久,却因为一曲琵琶写下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名句;

他不知道,在他去世八年以后,还会出现在白居易的梦里:“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蝶恋花·春景

苏轼 〔宋代〕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文学很神奇的一点,就在于能够用短短几句话甚至几个字,将你代入到一个逼真的场景中去,体验景中人物的悲欢离合,从中感悟作者的惨淡经营。

此时已是暮春将夏,花儿褪去了残红,留下小小的生命果实在枝头迎接夏天。燕子仍然在飞舞着,绿水绕过一家家的田园,带来山里的欢欣。

某一条村路上,有一位行人匆匆经过。他听到隔着一堵墙传来天籁般的笑声,于是不禁驻足,就此沉醉进去。

里面的少女,玩够了、回去了。行人却因此感到一阵阵的失落。

萍水相逢,缘过即散。所谓多情,不过自作多情。

一段只有一方知晓的爱情,就此结束。

一段只有一方坚持的相思,也许即将开始。